丹参、板蓝根、北沙参种质评价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
2007年度获河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技术领域:中医中药学领域。
主要技术内容、技术经济指标:
该成果为河北省科技厅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河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技术研究”,项目编号:03276408d,2006年4月21日通过专家委员会鉴定,成果水平:国际领先。主要技术内容:
在全国范围内系统收集、整理丹参种质56份,板蓝根种质30份,北沙参种质88份,进行了归类整理,研究了不同种质的保存方法,分类保存于种质资源圃、《河北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组培活体材料保存室,并扩繁珍稀材料达到每份10000株以上。
研究建立了“药用植物种质评价技术体系”,为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持;首次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确定了丹参、板蓝根不同种质之间的遗传关系;对丹参、板蓝根、北沙参从植物学特性、农艺性状、药材性状、药用成分含量、分子指纹图谱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价,筛选出了高含量丹参d0535、d0555、小叶板蓝根、小叶北沙参等优良种质;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进行了系统栽培试验研究,掌握影响丹参、板蓝根、北沙参栽培生产的技术关键,摸清药用成分的积累规律,制定《丹参、板蓝根、北沙参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sop)》,依托本项研究,制定出了《丹参无公害中药材田间生产技术规程》(db13/t758.7—2006),2006年该规程作为河北省地方标准,在全省颁布实施。为我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提供了技术借鉴和支撑。
推广应用及效益情况:在河北省灵寿县、安国、高邑、承德、唐山、山东、四川、河南等地建立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5万亩,新增社会总产值11434.5万元
;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中药材的生产质量,提高了药效和用药安全,对确保人们健康、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重要作用。该项目在多项技术上有较大突破,对提升中药材生产的科技水平有较大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