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学风和作风建设-现金网官网

 

求真务实 锐意创新 为粮食绿色生产保驾护航——谷子研究所 董志平
【来源:院直属机关党委】  【作者:】  【时间:2020/12/9 11:25:17

董志平 女,1964年4月出生,1988年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植物免疫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分配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植保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研究员。第九、十一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十届省政协委员,第十二省人大代表。现任第十三届省人大代表和农业农村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政府参事,国家谷子高粱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董志平30多年来,一直从事旱粮作物病虫害研究。先后主持省级以上研究课题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出版著作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3项,制定行业、地方标准14项,培育抗锈新品种2个,取得科研成果10余项。针对谷子暴发流行性谷子锈病进行研究,澄清了我国谷子锈菌的生理分化,建立了谷子锈菌的毒性监测体系和谷子新品种的抗锈鉴定体系,先后鉴定出89份抗源提供全国谷子育种单位应用,培育出一系列抗锈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控制了谷子锈病的流行危害,研究成果“谷子锈菌优势小种监测及谷子品种抗性基因研究”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谷锈菌生理分化及在谷子抗锈育种中的应用”2001年获省长特别奖。
        农业生产中的新问题层出不穷,不断发现问题并攻坚克难解决问题,将论文写在广阔的大地上,确保粮食产量和品质,是董志平研究员带领课题组的长期坚守的方向。
       
        一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及早发现生产关键难题
        上世纪末,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秸秆还田、免耕播种迅速推广,这是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飞跃的历史性变革。但这些技术进步却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病虫害问题。通过调研,2002年董志平撰写的“耕作制度变革引发新的重大病虫害问题我省应予以高度重视”的建议,受到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她带领课题组又开始了新的攻关。为了澄清新耕作制度条件下,病虫害发生动态,课题组以基层植保站为依托,植物医院为信息源,对旱粮作物病虫草害进行普查,及时控制了玉米烂心、夏玉米区丝黑穗病的危害,提醒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河北新发生的小麦赤霉病以免病麦引发人畜中毒,正确诊断麦田新发生恶性杂草看麦娘等。编著的《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彩色图谱》、《玉米病虫草害防治原色生态图谱》、《谷子病虫草害防治原色生态图谱》等著作陆续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在病虫害普查过程中,于2005年在国内外首次发现了一种农业新害虫——二点委夜蛾,它喜欢躲避在麦秸下咬食玉米幼苗,造成大面积的缺苗断垄,严重影响产量。基于我省大面积小麦秸秆还田,该虫必然会严重发生!为了争取时间赶速度,避免该虫积累暴发造成大的损失,董志平带领课题组务实创新,深入田间地头观察该虫发生生境和活动轨迹,在室内开展习性研究,室内外结合,对害虫的高效饲养、高效性诱芯研发、生活史的确定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攻关,为尽快澄清新害虫的生物学习性、发生规律,制定有效防控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关键问题,攻坚克难
        二点委夜蛾高效饲养技术的突破。二点委夜蛾高效饲养技术,是深入研究该虫习性的基础。随时有大量发育一直的害虫是开展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根据该虫咬食玉米幼苗,采用玉米苗饲养,发现害虫严重自残,而且排泄物呈水状,害虫个体变小,难以延续。为了解决这一关键难题,课题组根据害虫昼伏夜出的习性,在黄昏害虫活动时期,不顾蚊虫叮咬,观察害虫活动轨迹,发现幼虫总是在麦秸下钻蛀玉米茎基部,没有麦秸的地方不危害,考虑该虫可能有避光的习性,为此,在室内采用纸张覆盖的方法进行饲养,解决了害虫剧烈活动并相互残杀的现象。大量观察发现黄昏后,有些幼虫从麦秸下爬出,将玉米田间的苋菜叶片咬食干净,推测害虫可能更加喜欢取食苋菜,得到了室内的验证,为此,以苋菜为主,研制了二点委夜蛾专用饲料,解决了二点委夜蛾高效饲养问题,连续饲养10代比第1代幼虫存活率、蛹重、成虫产卵量没有显著降低,分别为85.3%(89.3%)、63mg(65mg),333粒(345粒)。这一技术的突破为研究明确温度、湿度、光照、食物对二点委夜蛾影响,农药筛选,幼虫趋性等生物学习性奠定了重要基础,“一种二点委夜蛾的人工饲料及其简便饲养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成功研发了二点委夜蛾高效性诱芯。在田间观察过程中,发现二点委夜蛾幼虫危害玉米幼苗后,随后玉米田该虫数量很少,该害虫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成为有效防治的难题。为了澄清该虫田间转移规律,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性诱剂研发专家盛承发合作,对二点委夜蛾的雌蛾性腺体进行分析,对性信息素顺-7-十二碳烯醋酸酯和顺-9-十四碳烯醋酸酯进行改良,通过室内和田间反复试验,筛选出二点委夜蛾高效性诱剂,日诱蛾量可以达到737头。利用该性诱剂,澄清了二点委夜蛾4月份越冬成虫首先在小麦田间集中,小麦收获时达到高峰并危害麦茬夏玉米幼苗,然后转移到棉花、豆类、甘薯、花生等田间,8-9月份玉米高大,又有部分二点委夜蛾返回玉米田间,澄清了二点委夜蛾周年在作物间的转移规律,为高效防控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一种高效二点委夜蛾性诱剂”和“一种包含丁基羟基茴香醚增效剂的昆虫性诱剂”均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明确了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一年发生四代。对于新害虫,一年发生几代,各代不同虫态发育历期,是澄清新害虫发生规律的基础,但是,跟踪调查是一个艰辛的工作。本课题组从2009年6月开始,在田间用网罩设置观测圃,收集饲养大量害虫,种植适合季节的各种作物,每天观察记录卵的孵化、幼虫龄期、化蛹和羽化等,连续进行了3年,风雨无阻,没有节假日,终于澄清了该虫一年发生四代的周年发生规律。并结合性诱芯不同时期在各种作物田间诱集,明确了该虫不同世代在作物间的转移规律,以及不同生态对其数量的影响,为该虫的高效防控奠定了基础。
       
        三将科技论文谱写在田间
        搞农业科研研究,不仅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需要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的精神。田间工作不像实验室能够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为此,多年来,为了澄清田间病虫害发生规律,每个实验都要在田间设置四个地点重复进行,相互补充分析发现问题,再回到实验室进行求实验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澄清了二点委夜蛾新害虫的发生规律,并初步研发了其有效防控技术。2011年6月发现二点委夜蛾数量极大,是常年发生量的10倍,为此,与农业厅植保站合作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在报纸、电视台宣传防控技术,于6月28日在宁晋县召开了二点委夜蛾防控现场会,发动河北省中南部开展防控。当年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7省市大爆发,发生面积3318万亩,占夏播玉米的20%,日诱蛾量近千头,扒开麦秸大量的幼虫在钻蛀玉米,成片的玉米幼苗萎蔫干枯。灾情急报中央政府,并在中央电视台进行报道,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天灾的降临,农民不知所措,领导部门派督导组到各地逐级督导,每天向农业部和省政府报告灾情。在这种紧急关头,我们课题组及时提供了该虫的生物学习性和防控对策,解决了二点委夜蛾突然暴发,引起农民和各部门的恐慌情绪,减轻了政府压力。我省是二点委夜蛾的重灾区,2011年发生981万亩,由于课题组早期准确预警,全面做好了防控工作,在生产上并没有造成大的损失。农业病虫害往往是严重发生后才被重视,并开始研究,科研严重滞后于生产需求。二点委夜蛾的早期发现、超前研究、科学预警、有效防治,充分体现了植保工作的价值。该研究经植保资深专家郭予元院士等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玉米重大新害虫二点委夜蛾暴发机制及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2015年获得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
       
        主要荣誉奖励
        主要荣誉
        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河北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省管优秀专家,省高端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河北省十大科技女杰等荣誉称号。
       
        主要奖励
        1.“谷子锈菌优势小种监测及谷子品种抗性基因研究”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谷锈菌生理分化及在谷子抗锈育种中的应用”2001年获省长特别奖;
        3.“玉米重大新害虫二点委夜蛾暴发机制及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2015年获得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


访问:3673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网络中心 制作维护
地址:石家庄市和平西路598号 邮政编码:050051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