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朝的“礼”到李悝的《法经》,再到商鞅的法家思想,是古老中国依法治国的萌芽,是中国当代法治思想的源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法律,一方面限制人们的自由,一方面最大程度保护着人们的自由。在中国,已出台1000多部法律,涵盖各个行业、各个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一部特殊的法律,最早于1982年颁布,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本次宪法修正案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2018年3月11日通过,并公布施行。
一、充分认识《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宪法》的作用表现在对统治权、对法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对政治制度、对社会经济等方面,它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国家机构设置,规定了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内容,是治国之根基。
二、牢牢掌握《宪法》的丰富内涵
1.明确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指导思想
《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进来,在“序言”对国家的根本任务的规定中,加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这一表述,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同时,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前增写“贯彻新发展理念”。
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一章“总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后增写“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角度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行规定,有利于在全体人民中强化党的领导意识,有效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明确党是国家一切事物的最高领导,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同时,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
2.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宪法》规定公民的权利有:平等权、言论自由、监督权、宗教信仰自由、劳动权、受教育权、人身自由权、申诉控告权等等。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如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劳动的义务等等。
3.明确了国家机构的设置、职责和运行规则
《宪法》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七种国家机构的职责和运行规则,此次《修正案》将“监察委员会”写入《宪法》“国家机构”一章第六节之后,作为第七节,规定了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名称、人员组成、任期任届、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等内容,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成果,健全了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
三、贯彻法治思维,坚持依法办事
1.坚定依法治国的法治思维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作为依法治国的主体,必须深谙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法律要发生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作为共和国的公民,必须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依法办事。
2.坚决用法律法规作为开展工作的准绳和底线
作为国家公职人员,恪尽职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切工作的开展要以法律为底线,做到学好法,用好法。在工作中既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也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学习各项相关法律法规,不仅做到守法,还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正当权益,做到“法无规定不得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3.自觉用《宪法》、法律和党内条规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敬畏《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运用《宪法》,不断提高《宪法》法律意识,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在工作中,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宣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宣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在生活中,认真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依法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学习《宪法》法律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坚持,各项法律法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会做出相应的修改,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形势,善于学习,不仅要做到遵纪守法,也要做《宪法》法律的宣传者,为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