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是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随着河北“旱碱麦”美名享誉四方,我省旱碱麦生产如日初升,进入蓬勃发展期,相伴而生的是旱碱麦收获后配套夏季生产模式需求,即旱碱麦收获后接茬模式如何选择的问题。谷子高粱等杂粮作物具有抗旱、抗涝、耐盐碱、耐瘠薄、生育期短等优势,高粱更是盐碱旱地典型适生作物,我省沧州是我国高粱贸易加工集散地也是传统高粱产区,利用高粱等杂粮作物接茬旱碱麦生产,有助于挖掘盐碱地粮食综合生产潜力。
为了助力我省盐碱地综合生产力提升,我院谷子所依托学科优势,积极与沧州农科院旱碱麦团队合作开发适合冀东盐碱地的旱碱麦 夏高粱/夏谷子高产增收新模式,该模式采用高产、抗逆、生育期匹配的高粱、谷子新品种,配套绿色高效施肥生产技术,2023年对旱碱麦 夏高粱、旱碱麦 夏谷子、旱碱麦 夏玉米3种生产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
与旱碱麦 夏玉米传统生产模式相比,旱碱麦 夏高粱/夏谷子模式在品种上选用耐盐碱性强、高产的高粱谷子品种如冀酿4号和冀谷39等,在技术上根据作物差异与盐碱土特征,优化旱碱麦、高粱和谷子施肥技术、加施新型盐碱地增效生物复酶肥,通过小地块试验和百亩验证,旱碱麦 夏高粱新模式每亩净效益达800元以上,旱碱麦 夏谷子新模式每亩净效益达850元以上,比旱碱麦 夏玉米传统生产模式每亩417.5元增收350元以上。经过实践与证明,与传统生产模式相比,旱碱麦 夏高粱/夏谷子新模式具有轮作倒茬、增产增收优势,对于解锁盐碱地丰收密码、丰富种植结构有积极意义,为盐碱地高效利用探索了一条新途径。